非法集資常披著 “高息理財”“快速致富” 的華麗外衣,通過熟人介紹、媒體宣傳等手段,吸引民眾投資。它承諾的高回報實則是 “拆東墻補西墻”,用新投資者的錢支付前期利息,最終資金鏈斷裂,參與者血本無歸。
地下錢莊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,為跨境資金非法轉移、洗錢等不法活動提供便利。
它們以 “快捷便利”“低手續費” 為誘餌,吸引企業和個人進行外匯兌換、資金轉移,卻不知背后隱藏著巨大風險,一旦被查處,資金將被凍結,參與者面臨法律責任。
金融傳銷通常以 “消費返利”“虛擬貨幣” 等名義,要求參與者繳納費用或購買產品獲得加入資格,并通過發展下線獲取收益。
這種模式違背價值規律,前期參與者收益來源于新加入者的費用,隨著參與人數增多,體系最終崩盤,多數人遭受財務損失。
在日常生活中,個人信息可能通過多種途徑泄露。注冊網站時預留真實姓名、身份證號、手機號等;遺失身份證、銀行卡等重要證件;點擊不明鏈接或下載不明軟件,手機被植入木馬程序,導致信息被盜取。
謹慎提供個人信息,非必要不隨意在網絡平臺、陌生人面前透露身份證號、銀行卡號、密碼、驗證碼等關鍵信息。
定期更新手機、電腦殺毒軟件,不點擊可疑鏈接,不下載不明來源軟件,為設備設置復雜密碼并定期更換。
妥善保管身份證、銀行卡等證件,復印件注明用途,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冒充公檢法詐騙:詐騙分子冒充公檢法人員,以涉嫌犯罪、郵包藏毒等理由,要求將資金轉入 “安全賬戶” 配合調查。
網絡購物詐騙:在非正規平臺購物,遭遇虛假商品信息、低價誘惑,付款后收不到貨或收到假冒偽劣商品;或以商品缺貨、系統故障等為由,引誘提供丶銀行卡信息、驗證碼進行 “退款”。
冒充熟人詐騙: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個人信息后,冒充親友、領導,以急需用錢、幫忙辦事等為由,要求轉賬匯款。
保持警惕,不輕信陌生人電話、短信,不隨意點擊陌生鏈接,不輕易向陌生人轉賬匯款,轉賬前多核實對方身份。
安裝官方反詐APP,開啟預警功能,及時獲取詐騙信息提醒,為手機穿上 “防騙盔甲”。
遇到疑似詐騙情況,及時向公安機關或官方客服咨詢,不拖延,避免遭受財產損失。
【模板版權聲明】
排版|135編輯器
圖片|135攝影圖(ID:86306、86486) ,
使用請自行替換
貼紙|135編輯器+筆格海報(ID:765965)
文字|來源于135AI寫作,請自行替換